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24-04-02 瀏覽次數(shù):1418次
據(jù)流行病學調查報告,抑郁癥影響著全球至少3.8%的人口,僅2005年~2015年,全球抑郁癥患者人數(shù)就增加了18.4%,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,抑郁癥發(fā)病率逐年增加,預計每年大約有2.9億新病例。
鑒于干細胞療法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方面取得了成功,這為其在抑郁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。在本文中,Chang等人總結了干細胞療法在抑郁癥病理生理學中的現(xiàn)狀,以及干細胞療法在抑郁癥中的應用前景。
②神經營養(yǎng)損傷:在抑郁癥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發(fā)現(xiàn)了顯著的神經營養(yǎng)因子(NTF)缺乏,當外源性增加時,腦源性神經營養(yǎng)因子(BDNF)會促使疾病顯著改善,因此神經營養(yǎng)損傷是抑郁癥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鍵機制。
有學者將MSCs移植到抑郁癥大鼠模型中,移植后31天,發(fā)現(xiàn)大鼠體內BDNF水平明顯增加,抑郁樣行為保持長期減弱狀態(tài)。Tfilin等人也發(fā)現(xiàn)MSCs可以通過增加NTF來促進神經發(fā)生,移植后大鼠體內的MSCs顯示出大腦海馬和齒狀回區(qū)域的神經發(fā)生顯著增加,抑郁樣行為明顯改善。
Xiao等人將脂肪組織中分離的MSCs,移植到抑郁癥的動物模型中,經過觀察和測試,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IL-6、IL-1、TNF-α、TLR-4、NF-κB和MCP-1等炎癥因子明顯下調,表明MSCs可以通過調節(jié)免疫功能,特別是抗炎功能,最終發(fā)揮抗抑郁作用。
綜上所述,雖然干細胞療法治療抑郁癥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,主要集中在動物和體外研究,但抗抑郁作用和對抑郁癥發(fā)生的相關因素顯示出巨大潛力,這為干細胞在抑郁癥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可靠理論基礎。
參考文獻:
Zhuo Chang· Qing yi Wang· Lu hao Li· Bei Jiang· Xue ming Zhou· Hui Zhu· Yan ping Sun·Xue Pan · Xu xu Tu· Wei Wang· Chen yue Liu· Hai xue Kuang. Potential Plausible Role of Stem Cell for Treating Depressive Disorder: a Retrospective Review. Doi:10.1007/s12035-023-03843-5.